WARNING毫无道理、自说自话、空谈警告。
“Troll”,巨魔。众所周知,本土化的说法叫「乐子人」,不过现在「巨魔」和「乐子人」都有人在用。巨魔就是乐子人,乐子人就是巨魔。尽管博客上没有评论区功能,但这篇文章也不会举出任何具体的例子,只会空谈。
我一直觉得,现在的网络讨论比起「讨论」,更像是一场又一场的快闪活动。众人为了一个话题聚在一起,在一段时间内制造大面积的热度——每个人、每个网站、每个群组,甚至每个与之无关的话题——都会被裹挟到这场快闪活动中。所有的讨论都变成了对意见领袖的复读、制造押韵的小短句、维护不可违抗的观点和你死我活的对骂。而一旦这场活动进入到生命周期的末尾,热度又会陡然下降,人们就像完全没有经历过一样继续生活,继续等待下一场活动——尽管可能一周前,这些人还在绞尽脑汁想些阴阳怪气的言辞来展现自己的巧舌如簧。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循环将会这样继续下去。
而作为一个网络巨魔,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个:选边站,然后碰运气。运气好的话,自己选的边成为了政确,就可以继续恣意妄为;运气不好也可以一转反串,继续维持自己属于主导观点的人设。所以对于巨魔而言,观点政确与否并不重要,站在哪边也不重要——剔牙、吃瓜、狗头、观点鲜明的 meme。如今的互联网最好也是最糟的一点就是,有足够多现成的语言资源,而且使用这些语言资源并没有门槛,发表评论时并不需要自己整理观点、组织语句,只要拿出现成的短语,略加拼凑就可以开始互相攻击了——更有趣的是这样的攻击有些是建立在「维护语言纯洁性」的基础上的。当语言自发产生了新的要素的时候,如果是雅或是情绪丰富的要素,则斥之为「矫情」,并加以解构,拿出拾人牙慧的复读;如果是俗,则曰江河日下,拿出故纸堆开始掉书袋,大骂众人数典忘祖——不过大多数时候,巨魔对这两种情形的反应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上,毕竟巨魔的整个群体也大多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共享观点也情有可原。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圈子形式的巨魔,在大大小小的话题中,塑造智慧、经验丰富、信息充足、品味优越的形象——但和「婆罗门」又有细微的不同。比起「婆罗门」们,巨魔们往往不会在一个方向上长期坚守,所谓「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因而你总会看到巨魔不知从哪里冒出来,当游泳池充满了尿的时候,他们又不见了。
既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么所谓「信息茧房」就不应被过多苛责——不论是小群体的自我保护还是巨魔群体的聚众交流。很多网友对「出圈」二字唯恐避之不及,也是出于这样的原因。而且对「信息茧房」的警惕,个人看来也未免有些过度恐慌:互联网上仍有绝大多数的人是保持沉默的,这种沉默就是来自于「茧房」的细化程度、覆盖面仍然不足。
个人而言,自己确实是越来越不想在公共平台发表观点或者是回复任何内容了。有时候看到共鸣极强的内容也会不由自主点开评论区,但在准备输入时又陷入了一个自我说服的死循环:我发出这个评论,别人会怎样回复我?反对的人会怎么说,对方是为什么反对?是没看明白我说什么?是单纯反对立场而非观点?那我该如何回复这些人?支持的人会怎么说,说的是否是我的意思?是否会引发别人的误解?我渴望茧房,但在世间频繁往来的人当中寻一知己都不易,遑论只顶着头像、ID 和 IP 地址的网友们了。
从 2003 年前后第一次接触网络,到现在也不少年份过去了,我并不想强调这种没什么意义的「资历」,我只想说,尽管过了这么多年,我也没有给自己在网络上找到舒适区,为了能继续使用互联网这个人类科技的……产物,我只找到了「沉默」和「巨魔」两个选项。
我可能会在现实生活中和真正认识的人吐槽网络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但在网络上,作为一种或许可有可无的伪善、一种或许毫无价值的矫情,我选择对反对的观点保持沉默,对支持的观点同样保持沉默。一些观点会认为,这样的沉默是有害的,但于我而言,质量不佳的表达反而更有害于讨论本身。一条情绪化的、充满煽动性的评论可能只需要十个字、五个字,甚至一个表情,我很难认为这样的「表达」有利于所讨论问题的解决。我选择了在网络的角落建立一个可以碎碎念的博客、选择用小号和区分社交软件来划分内外圈的朋友熟人,这些都是沉默的一部分。沉默不是默不作声,而是选择自己最安心、最舒适的手段。暴言一句:我觉得当网络巨魔是一种作恶。